联系我们 / 学校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才招聘
【遵医人才说遵医】第①辑
上传时间: 2022/4/19    文章来源: 遵义医科大学人事处    浏览次数: 1023   

  人才是兴校之本。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决定和影响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年是遵义医科大学建校75周年,为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人才引育新生态,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官微特推出【遵医人才说遵医】系列,回望七十五周年峥嵘岁月,开启学校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听听学校专家学者怎么说。


  01


  何志旭


  学校党委书记





  追忆遵医历史,砥砺初心使命。1947,峥嵘岁月,战火硝烟,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大连医学院应运而生。建校初期,群星璀璨,五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理学家吴襄、我国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吴汝康、病理学家杨简、胚胎学及细胞生物学家薛社普、古人类学家吴新智等大师云集,雄厚的师资力量、超强的医疗水准,学校迅速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医学重镇,培养了大批战地医护人员,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辈们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靠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医疗人才”的执着追求和“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的伟大情怀,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迢迢南路,踏浪而来,20世纪60年代,全校师生顾全大局,服从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部署,举校南迁贵州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在当时经济十分落后的黔北地区,广大师生克服了神经根炎、肝脾肿大等疾病的折磨,扎根基层、忘我奉献,为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薄弱的贵州注入了新鲜血液,给老区人民带来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改写了黔北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1982年,为支持大连医学院复办,学校大部分职工北调大连,原大连医学院教职工的94%,计718人分期分批调回大连,对于当时的遵义医学院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创伤,元气大失。在这危急关头,以陈荣殿、张毅、伍律为代表的老教授、老同志挺身而出,扎根黔北,带领全校师生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为学校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




  回望七十五周年峥嵘岁月,正是一代代遵医翘楚的不懈奋斗,推动学校取得跨越式发展,演绎出一部山海交响的医学教育史诗。2002,锐意开拓,借船出海,170天,珠海校区在南粤大地上俏然矗立,椰林黔园相映生辉,湖光山色水天相连;2013,挥旌新蒲,开辟学校发展新领地,一校三区,一体两翼,彰显“遵医发展”新格局;2016,倾心耕耘,砥砺奋进,国家卫计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学校正式踏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8,昂首阔步,铿锵前行,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正式更名遵义医科大学;2021年,锐意进取,夙愿成真,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代遵医人的接续奋斗开花结果。




  东风正盛,奋楫扬帆。2022年,为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其中,“推进部属高校结对帮扶”“实施‘黔医人才计划’”等多条指示精神与高等教育、医药卫生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遵义医科大学将以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加大人才引、培、留力度,刚柔并济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持续推进“南山班”创新人才培养和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为特色,实施扩博增硕工程,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需求,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感恩奋进开创学校发展新的“黄金十年”,为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遵医力量!


  02


  石京山


  学校前党委书记


  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斗转星移,山河无恙,岁月静好。


  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在峥嵘岁月里,顽强拼搏,众志成城,使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贫穷积弱下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全国各族儿女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分享幸福安康!




  遵义医科大学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和不断壮大,从辽东肇创到根植黔地,开门办学、泽被四方,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从贵州边远山村到遵医医疗系求学,在这里,我作为侗族青年学子,从熟悉汉语表达能力、初学英语开始,努力学习医学专业与其它知识,获得了医学学士、硕士学位,从助教做起,成长为讲师,破格晋升副教授,从继续博士深造,到出国留学,最后成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学科首席科学家。一路走来,我是在党和人民培养下,在遵义医科大学的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的,一直以来,我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充满对学习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遵医母校的深厚情怀!




  在即将迎来建校75周年和党的二十大之际,祝母校欣欣向荣,百世弘泱!祝祖国繁荣昌盛,千秋万代!籍此勉励青年学子们要养成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坚持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学会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把握桑榆非晚,拧月如风;坚守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备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立足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实现云程发韧,万里可期。


  03


  钱民章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78年春,我跨进了遵医的校门,至今已44载。遵医哺育培养了我,我为她累,为她哭,为她笑。在这些难忘的岁月里,我深深体会到“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在学校办学历程中闪烁的光芒与力量。




  弘扬这种精神,学校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和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出色贡献;弘扬这种精神,学校遵国家之命从美丽的渤海之滨举院南迁贵州山区,战胜艰苦与疾病、服务老区,留下美名;弘扬这种精神,扎根红色沃土的几代遵医人不畏北调带来的重创,直面远离省城的不利,始终坚守黔北,顽强拼搏,不断进取,使学校走向复兴!




  如今,遵医已是具有本硕博完整医学教育体系的省部共建医科大学。每当我漫步在她花繁叶茂,绿草茵茵的校园中时,心中便充满对母校的自豪和对“遵医精神”的思考。我想,“遵医精神”源于那些亲身参与过中国革命艰苦卓绝斗争、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学校创建者和一批学术“大家”的云聚。是他们在学校创建伊始,就将“红色基因”、“大家风范“融入了学校的血脉,言教身教,代代相传。因为有了它,学校走过了75年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逢遵医75岁生日之际,我想对年轻的遵医人说:在学校迈向建设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中,请记住,传承弘扬“遵医精神”,它是这所学校的魂!


  04


  傅小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我于2002年考上遵医麻醉学硕士研究生,从此成为遵医的一员。我三年的硕士学习期间,遵医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遵医的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医德高尚,让我的学习能力以及科研思维得到了质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我是在遵医读书期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遵医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南迁黔北而建,75年来培养医学人才,服务黔北人民,为黔北乃至贵州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听党话、跟党走,不计得失,潜心为民,服从大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博士毕业后,为回馈遵医的培养,来到遵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工作,是遵医附院的平台促成我临床能力的提升,是遵义周边地区朴实的患者教会我临床的技能,让我从一名麻醉医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重症医师。




  在遵医的培养下,我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央文明办“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没有遵医,就没有我一路来的进步和成长,我爱遵医,祝福遵医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人事处 
地 址: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路6号 电话:0851-28609555   黔ICP备06003261号-2  贵公网安备:520300020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