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兴校之本。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决定和影响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年是遵义医科大学建校75周年,为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人才引育新生态,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官微特推出【遵医人才说遵医】系列,回望七十五周年峥嵘岁月,开启学校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听听学校专家学者怎么说。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今年是遵义医科大学建校75周年,在这座校园中完成学业、站上讲堂、走上领导岗位,很荣幸以遵医人的三重身份陪伴母校走过40余载韶华流年。
犹记得初入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的懵懂学子,在“明德笃学 求是致用”的校训滋养中,埋头遨游学海,徜徉知识殿堂,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解锁了日后斩获累累学术成就的金钥匙。
当我迈出象牙塔,站上遵医的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像极了曾经自己的好奇脸庞,精益求精地完善我的教案、丰富我的课堂,立志成为一个授业解惑、为人师表的优秀师者,看着散落祖国四方的芬芳桃李,体会到了一腔赤诚反哺母校的欣慰与荣誉。
走上领导岗位后,历代遵医人奋斗的接力棒传到手中,遵医蓝图在自己手中织就,深感任重而道远。2018年,母校有了崭新的名字——遵义医科大学,同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遵医精彩蝶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欣喜难以言表,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担当。未来,定当接续为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在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感恩奋进开创学校发展新的“黄金十年”,用优异的遵医成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在遵医已度过了21个年头。21载春秋流转,寒暑易节,我与遵医相互见证,共同成长,我为作为遵医的一员而倍感骄傲自豪。
回首遵医75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在解放战争隆隆炮火声中诞生,在三线建设的滚滚浪潮中南迁,在红色圣地扎根、发展、壮大。75年来,我们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抗战一线,还是病毒肆虐的战“疫”前沿,只要党和国家召唤,遵医上下都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冲锋在前。75年来,一代又一代遵医人传承着红色基因,铭记着历史使命,在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镌刻下一个个奋斗的足迹,谱写出一首首震撼人心的生命诗篇。
在遵医的21年,有幸历经国家的辉煌巨变,有幸成为遵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创办珠海校区到搬迁新蒲校区、从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到成功更名大学、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到位到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浸透着血泪和汗水的砥砺奋斗,是凝聚着理想和希望的勇毅前行。我们梦想不止,步履不停,以实干践行遵医精神。
75载弦歌不辍,75载春华秋实,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乘着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遵医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12345”未来人才培养计划,为“四区一高地”做好高层次人才支撑,助力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在贵州落地开花结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辈当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和舍我其谁的决心,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想2010年6月初到遵医,没有条件做科研,是喻田教授在医学生物学中心给了我一个10个平米的实验室,是石京山教授让我去使用他们实验室的通风厨,开始了我的研究工作。除了开展科研之外,我也非常热爱教学,从参与实验准备、试讲、随堂听课一点一滴的开始,不断向学校和学院的老一辈教授学习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我听过钱民章、薛黔、周旭美等教授的很多课程,使我获益匪浅。
过去的十年在教学科研的积淀,先后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和省核心专家。2020年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奖项,实现贵州省该人才计划零的突破。
十年磨一剑,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得益于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也得益于我们团队老师和同学们用无数的假期、周末和夜晚的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这些成绩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和我们团队,更属于学校。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未来,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校的事业发展装在心里,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扬帆再启航。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让党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高高飘扬,让青春在人才培养的光荣岗位上熠熠闪光,紧握奋进之笔在遵医这片红色沃土上书写自己的无悔青春。